每天30吨烂菜腐肉找到新出路 上海湿垃圾处置小小蚯蚓成“主角

上海的湿垃圾处置又多了一条出路。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处置湿垃圾的“主角”竟由不起眼的蚯蚓担当。
每天30吨烂菜腐肉抢着要
江杨北路上的江杨农产品市场人流如织,平均每天在这里成交的蔬菜就超过1800吨,繁忙的交易、物流衍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仅果皮菜叶等湿垃圾和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等不可食用废弃物的日均产生量就在30吨左右。
11月12日15时,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该市场的一处湿垃圾集中投放点看到,一大堆茭白壳和白菜叶被铲车推到一个角落,足有3米高,两名保洁员正爬上爬下,将泡沫盒、塑料袋等干垃圾从中挑拣出来;附近的猪肉库房一角,管理员正将从摊位上收来的几十斤“垃圾肉”(不可食用的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淋巴结,以及品相差、没人买的瘀伤肉等边角料)放入专用冰箱。
经过分拣的果皮菜叶在腐熟后,将成为蚯蚓的“口粮”
江杨农产品市场相关负责人金阳告诉记者,经过初步分拣的果皮菜叶和冷冻过的“垃圾肉”将由专人回收,送往蚯蚓孵化养殖基地,成为它们的“口粮”。
据透露,原本江杨农产品市场的生活垃圾除了少部分得到资源化利用外,大部分仍通过环卫公司收运后送去填埋或焚烧的方式处置。今年3月起,该市场的生活垃圾处置开始与蚯蚓基地对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比例得到显著提升,减轻了对填埋、焚烧这类生活垃圾处置“主力”造成的负担。
把湿垃圾送给蚯蚓吃,还能大幅降低市场运营成本。金阳表示,蚯蚓基地从市场免费拿走湿垃圾,同时在垃圾清运费用上“打折”,和以前的环卫公司相比,清运费约低了两成。
此外,市场还能节省仓储成本。以过期食品为例,《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染色、毁形等措施予以销毁,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但无论是销毁还是无害化处理,客观上都需要时间,所以过期食品在得到规范处置前,要在冷库中“过渡”。假设无害化处理从预约到处置需要3天,那么就要有可以堆放3天过期食品的冷库空间,这对冷库周转能力吃紧的市场造成了负担。
目前,对湿垃圾,蚯蚓基地基本采取日产日清的收运模式,过期食品一般在冷库里“睡”一晚就会被运走。
 
 
江杨农产品市场内每天产生的不可食用废弃物均被记录进了“食安保”系统,市场管理者向收运方发送请求后,前来收运的专员必须扫描市场管理者手机内的二维码“签到”并验证相关信息,才能实施收运,确保废弃物处置流程的合规,以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有效
专用蚯蚓胃口好、不挑食
跟随收运车辆驶出江杨农产品市场,向西驱车十几公里,便来到科林蚯蚓孵化养殖基地。这片西接陈宝路,东靠S7公路的土地上,有不少葡萄园,让蚯蚓及其产品有了近水楼台的用武之地。目前,该基地日均可以消纳约200吨湿垃圾,明年计划消纳能力达到500吨/日。
湿垃圾被运到基地后,不能直接给蚯蚓吃。记者在现场看到,冷冻的不可食用废弃物自然解冻后,与果皮菜叶等湿垃圾一起送入粉碎机、打浆机,变成“垃圾糊”,再灌入专用的发酵池。经过一周到两周后,“垃圾糊”转化成了腐殖质,才能用来喂蚯蚓。
 
冷冻的过期食品、不合格食品等待拆箱后自然解冻
 
湿垃圾打浆机
在发酵池对面的暖棚内,奇妙的垃圾转化继续上演。进入暖棚,两片紧靠水泥路的泥土显得十分安静,但用耙子轻轻一拨,便发现一大批苋红色的蚯蚓在蠕动。
“这种蚯蚓叫大平2号,相比其他蚯蚓,胃口好、不挑食,哪怕是高油高盐的餐厨垃圾变成的腐殖质,也敢吃。”蚯蚓基地负责人沈功皇告诉记者,这种蚯蚓很好“伺候”,只要在大棚内覆上一层土,再浇上一层腐殖质,就能把蚯蚓撒上去。有避光习性的它们会钻到腐殖层内,躺着享用美食,且速度相当惊人——平均1亩布满大平2号蚯蚓的蚯蚓田,日均可以消纳约1吨的腐殖质。
有时候,哪怕源头收来的湿垃圾分类不够精细,混杂着大量干垃圾,蚯蚓也照吃不误。“就好像一台垃圾自动分拣机。”沈功皇表示,蚯蚓在进食时会避开干垃圾,只吃腐殖质,最终蚯蚓田里的干垃圾一目了然,可以轻松筛选出来,送到专门的单位处置。
 
腐殖质内可以看到一些干垃圾,等蚯蚓吃掉所有腐殖质,干垃圾便一览无余
打破产品价值低的瓶颈
来自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截至第三季度末,上海日均分出湿垃圾4800多吨,但实际的资源化利用能力仍只有3000多吨/日,“缺口”主要通过新建或提升一批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来填补。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上海湿垃圾分类处理量要从2018年的3480吨/日以上,增加到2020年的6300吨/日以上。
如果上述蚯蚓处置模式能够大规模推广,将是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的有力补充。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出路,再好的技术,如果产生不了有足够市场价值、能够吸引人购买的产品,那么也是枉然。
这一点上,不少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产品都遭遇到了市场现实的挑战。
比如,上海以枯枝落叶为主的园林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有机介质,再返还到绿化用土中,但目前相关产品基本只能通过政府部门养护的公园绿地进行消纳,许多居民小区和企业范围内的绿化尚未纳入这个循环利用系统,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较为缺乏,导致相关企业规模上不去,对着有前景的市场“空着急”。
 
工人将机器碾碎的园林废弃物铲入发酵堆,喷洒生物菌剂搅拌后,自然发酵两到四个月,就能成为有机介质,用来改良土壤
“蚯蚓可以突破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价值不高的瓶颈。”上海同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裁冯晓表示,蚯蚓活体和蚯蚓粪便都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他算了笔账,每20吨餐厨垃圾大约可以转化为1吨蚯蚓活体以及3吨到5吨的有机肥(蚯蚓粪),1吨蚯蚓活体目前的市场价值大约在1万元到1.5万元,1吨有机肥大约在800元到1000元。
假设上海未来每天产生的湿垃圾有500吨用来喂养蚯蚓,那么每天资源化利用得到的产品价值有望超过30万元。更重要的是,相比填埋、焚烧等方式,同样单位的湿垃圾用蚯蚓处置的投入更低,且对环境的副作用也很小。
 
每20吨不值钱的湿垃圾,可以转换成1吨售价在1万多元的蚯蚓活体
农业“寄养”模式一举两得
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市场价值的问题,用蚯蚓处置湿垃圾还将面临一个挑战,这也是目前国内一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普遍遭遇的难题:落地难。
冯晓坦言,湿垃圾变成蚯蚓爱吃的腐殖质,势必要有一段腐熟过程,目前农场式的蚯蚓养殖项目很难解决腐熟过程中产生异味的问题,而这往往直接决定了一个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兴废,因此项目目前只能坐落在遍地都是葡萄园的这片郊野区域——葡萄农们也会使用有机肥料,对异味不太敏感。
冯晓透露,同蔚环境已有将蚯蚓农场升级为工厂的规划,届时,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将增设大量环保设施,抑制异味和噪音,把工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不过,工厂模式的投入将远高于农场模式,仅土地租赁成本就是后者的100倍以上。
蚯蚓还是修复土壤的好手。上海市农委和上海市财政局今年发布的《2018年设施菜田土壤保育和改良实施方案》中提出,推广蚯蚓养殖改良土壤技术2万亩,通过设施菜田蚯蚓养殖,改善设施菜田土壤团粒结构,有效解决土壤盐渍化和土传病害的发生。该方案还对严格按照简易式养殖蚯蚓规范进行土壤改良的给予补贴,每亩补贴2700元。
据透露,同蔚环境已在嘉定一些农业合作社试点“蚯蚓寄养”,规模达到1200亩,一个季度后,增殖3倍以上的蚯蚓将被回收,精挑细选后,成为改良土壤和消化湿垃圾的“主力队员”,同时也在现有的蚯蚓孵化养殖基地基础上,不增加自有空间便扩大了蚯蚓的养殖规模,可谓一举两得。
 
农户查看土壤内养殖的蚯蚓
进一步提升蚯蚓及其产品的附加值,也是让蚯蚓处置湿垃圾规模扩大的必由之路。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经过脱水、提纯后的蚯蚓干、蚯蚓粉、蚯蚓蛋白,是十分畅销的禽类和水产养殖饲料或营养补充剂,因为其虫蛋白含量较高,动物对其的消化吸收效率是鱼蛋白的一倍,而饱含鱼蛋白的国产鱼粉其市场价值目前已接近9000元/吨。
 
经过筛选、蒸煮、烘干、粉碎后的虫干、虫粉,市场价值比蚯蚓活体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