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城镇人均垃圾清运量不足1千克/天(回收率不足20%),对比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循环再利用情况还有约30%的空间。据我们的测算,2019年中国环卫运营市场规模2389亿元,2020-24年CAGR为8%,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超2500亿,2024年超3400亿。当前第三方市场化率不足40%(美国81%),2019年规模不足1000亿,预计2024年将超2400亿元,2020-24年第三方运营市场规模CAGR在20%以上。根据环境司南统计,2016-19年全国新签环卫服务合同年化总金额为248/321/482/550亿,CAGR 41%
1短期进行大消毒,长期推动环卫行业提质
1.1从“爱国卫生运动”到“全城大消毒”
爱国卫生运动并不是本轮“疫情”中用于应急的新鲜事物。爱国卫生运动是1952年由毛泽东主席倡导发起的群众性防病运动,其主要内容从最开始的反对细菌战,经历除“四害”、农村“两管五改”后,发展至目前的以完善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城乡环境面貌、防治生态环境污染为重点的运动。
爱国卫生运动也是“非典”时期的重要防治工作手段,后期兴起医废处置设施建设。根据新华社消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3年的“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卫生防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广泛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组织各单位和群众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针对医废处置不足的情况,“非典”之后,医废处置产能快速上马。
“全城大消毒”是当前“新冠”疫情过程中环卫工作的重点。在本次疫情应急处理中,环卫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各地方政府在把疫情防控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同时,部分疫情严重地区也推出了更加有效更加严格的环卫防治手段,即全城大消毒。
截至2020年2月20日,已有湖北武汉、宜昌,河南郑州、洛阳、许昌,云南蒙自,陕西榆林等地区进行了全城重点区域的集中喷洒消毒工作,而该项工作的主要实施主体便是各地的环卫公司。
为应对“疫情”,环卫公司快速响应,身先士卒。疫情发生后,环卫相关的上市公司均在第一时间响应:一是各公司在全国各地的环卫项目均迅速加大工作力度,同时配备好相应必需物资(口罩、消毒液等);二是根据各地政府要求提供增量服务如杀菌消毒、医废收集等;三是在资金和物资层面对疫情地区予以支援。
1.2国家未来将更重视社会卫生综合治理
疫情给环卫项目开标带来的影响将在2、3月份反映。根据环境司南在2019年12月30日根据招标信息的测算,2020年1月份预计开标环卫项目的合同金额和首年服务金额分别为250亿元/60亿元,而实际的开标情况(278亿元/59亿元)也基本符合其预测,疫情并未对环卫项目1月份的开标情况带来影响。但是疫情的影响恐将在2、3月集中爆发。环境司南对环卫项目招标信息的监测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1月27日-31日期间全国共有217个环卫项目招标延期或暂停,这些原定于2/3月份开标的项目延期将对2020年1季度的环卫项目中标情况造成直接影响。
未来将更重视社会卫生综合治理,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环卫、清洁需求将持续提升,进而推动政府加大环卫方面的投入。根据光大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的结论,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即便在最严重的1918年大流感中导致了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死亡(全球1/3感染,美国0.6%人口死亡),经济增速也在疫情消退后,重回潜在增长趋势。随着管控能力的增强、国际协作的加深、重视程度的提升、医学的快速发展,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趋势似乎减弱,其中管控能力越强的国家,疫情的冲击似乎越小。(详情请参见光大证券宏观团队于2020年2月4日发布的报告《百年疫情史:病毒改变了啥?——疫情宏观分析系列之五》)
同时,各国在一次次短期应对和中长期结构性改革中,逐渐总结出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对于中长期的结构性政策:
✔a)完善监控体系,搭建疫情风险评估工具和框架。
✔
b)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加强宣传和知识普及。
✔
c)鼓励制药企业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给予法律保护和资金支持,同时支持企业大幅提升疫苗的生产能力,为突发疫情的到来储备产能。
✔
d)增加药品的储备,并对提前购买抗病毒药品给予补贴。
✔
e)财政预算中将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列为重中之重。
❕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增加医疗基础设施供给,提升医疗机构服务大规模人群的能力;充分发挥分级诊疗机制,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重视社会卫生综合治理,努力创造促进健康的良好环境,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疫情对环卫项目招标的影响短期虽存(具体时间长短受疫情持续时间影响),但长期来看随着疫情后全国对环卫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各地的环卫、清洁需求将持续提升,进而推动各地方政府加大在环卫方面的投入。
2疫情推动环卫行业四大趋势提速
2.1趋势一:机械化及智能化加速
根据现行国家卫生标准规定,普通城市道路的机械化清扫率应该达到40%,机动车快车道全部实行机械化清扫。但是目前总体来说我国环卫市场机械化程度仍处于提升阶段,很多地方的城市道路清扫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即依靠人力完成,只有环渤海及长三角地区在2017年底的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根据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17年年末,全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84.2亿平方米,其中机械清扫面积54.7亿平方米,机械清扫率65.01%,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机械化清扫率仍有一定差距。
本次疫情的蔓延将进一步催化环卫机械化和智慧化推进速度的提升。疫情发生后,各地环卫公司第一时间重启各地的环卫运营工作,而采用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作业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环卫工人接触传染的风险,也可以提升增量服务(杀菌消毒等)的服务效率;而智慧环卫和监管平台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加精准的定位作业区域,进一步提升运营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疫情过后,各地方政府对环卫工作重视程度仍将持续,消毒杀菌等工作有望纳入常态化工作范围,机械化作业无疑是实施此类工作的最优解。因此我们认为本次疫情的爆发有望催化环卫机械化和智慧化推进速度的提升,这也将有效缓解环卫公司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
随着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环卫服务由最初的政府通过事业单位自行完成,逐步形成如今环卫PPP+特许经营的成熟市场,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由原来的“运动员+裁判员”兼职转变为“专职裁判员”,而企业则充当了“专职运动员”的角色。在现有模式下,企业负责项目运营,政府负责监督考核,智慧环卫也相应包含了两层面服务,作业侧的优化管理,和监管侧的实时有效。
对于企业来说,智慧环卫可以将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垃圾房、中转房管理、焚烧厂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通过作业模式规范化、作业状态精细化、作业考核智能化等方式,合理设计规划环卫管理模式,提升环卫作业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政府来说,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智慧环卫系统对环卫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管。数据的自动记录,不仅避免了考核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同时提供了量化依据,有助于实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在云平台监控、调度中心,还可以实现及时调度,有效应对突发状况。
智慧环卫可以进一步与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将相关服务部署在智慧城市管理云端,进一步发展其优管理、强监控的功能。2008年起,苏州市开始进行环卫信息化建设,引入GPS、视频监控等手段,加强对环卫作业的监管。同时,日照、佛山、福州等地开始进行数字环卫建设。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兴起,数字环卫进入高级阶段。物联网设备提升数字环卫管理的透明度、精确度,云存储和大数据的应用将城市、环卫、民生等等信息进行有效关联和分析,给予环卫管理者更有价值、更科学的决策建议。
2.2趋势二:环卫服务一体化加速
本次疫情的蔓延也将进一步推动环卫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趋势加速。疫情过后,国家将更加重视社会卫生的综合治理,而环卫一体化是社会卫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角度上解决环境综合整治的服务短板,还是在乡村振兴的角度上解决城乡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环卫一体化(服务内容、处理目标、产业链、服务范围等多角度)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抓手。
在环卫服务市场一体化趋势下,项目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具体可以从四个维度去理解:一是服务内容一体化,从具体的服务内容上看,不仅包括道路清洁、垃圾清理和公厕运维等传统环卫业务,在此基础上更附带垃圾分类、绿化养护、河道水面维护、景观亮化及地铁保洁等城市基础设施维护;二是处理目标一体化,从传统的生活垃圾逐步扩展到建筑垃圾、餐厨垃圾,进一步结合再生资源利用直至完成两网融合;三是产业链一体化,环卫项目在做到收、储、运一体化之后,开始涉及前段的垃圾分类和后端的垃圾处置,形成产业链全覆盖;四是服务范围一体化(即城乡一体化),从传统的城市环卫扩展到县城和乡村,进一步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城乡结合实现“乡村振兴”。环卫一体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及产业链一体化。
蓝海下沉,城乡环卫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
村镇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水土环境及人民健康。该问题的核心原因是农村垃圾收运体系的不健全。当前国家倡导城乡环卫一体化,即是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政府投入、项目整合、社会帮扶、群众自筹”4个结合破解资金投入问题,在村设立垃圾集中收集点,乡镇配备垃圾运输车,县区建立垃圾处理场,减少垃圾污染。因此,在乡镇一级,垃圾运输车,垃圾收、储设备将是未来投资的重点。
在价格机制上,根据2018年7月2日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逐步探索农村固废处理收费制度,通过倡导“农村垃圾分类制度”和“谁污染谁治理”意识,逐步建立起可循环的政策,以保障执行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环卫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展将会逐渐加速。
在基础设施上,乡村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程度较低,建制镇和乡级分别仅达51%和24%(2017年底),说明无害化处理设施如焚烧厂、卫生填埋场依然有较大缺口,也说明城市或县一级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未很好囊括乡镇一级的产废范围。因此,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也将实现镇乡一级基础设施的补足,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必要性。
而根据E20环境平台的统计,从环卫项目分布(年服务金额)的情况上也可以看出环卫项目正在朝着乡镇进一步下沉,城乡一体化项目金额的占比正稳步提升。
融合贯通,产业链一体化趋势加强
从产业链的角度,环卫项目在做到收、储、运一体化之后,开始涉及后端处置。如金沙县生活垃圾清运及焚烧发电一体化服务项目、杞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乡村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PPP项目等,企业负责起垃圾从产生到处置的全生命过程。
不同的处理阶段则需要不同的资质,项目流程的延长提高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如金沙县生活垃圾清运及焚烧发电一体化服务项目、杞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乡村生活垃圾收运一体化PPP项目等,不仅包括垃圾的收转运日常运营、垃圾压缩转运站的建设,还包括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设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资质要求中明确规定,投标企业应具备相关的经验和能力。
而产业链一体化趋势主要体现为环卫服务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同时上下游企业向中游环卫服务进军。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将辖区内的环卫作业内容进行统一打包,公开招标,采用同一家企业对辖区内进行环卫作业,能够明确责任主体,防止作业考核时推诿扯皮,减少摩擦成本,提升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对环卫产业链的整合并购,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环卫作业各个流程中的处理成本,提升市场占有率。
随着环卫市场的发展和各方势力进场,竞争格局已悄然改变。一体化和PPP的兴起不仅要求企业具备“投资+运营”能力,还要求企业提升全产业链综合能力。事实上,各个环节的协调运行,不仅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可以减少过渡环节,形成上下游协作,实现全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
2.3趋势三:垃圾分类及精细化处置加速
疫情蔓延短期或对垃圾分类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但不改坚决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趋势。由于本次疫情发生在春节时期,环卫工作人员本身有所减少,叠加扩散范围较广且速度较快,会带来部分区域的垃圾收运能力紧张;虽然广东省日前印发《关于加强废弃口罩管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范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暂停实施特定区域生活垃圾分类”,但我们认为该项要求仅限于缓解特殊时期特定地点的垃圾收运供需紧张问题,当供需缓解后垃圾分类工作仍将持续推进;此外,疫情期间的废弃口罩分类投放分类处置是避免疫情传播的重要工作,这也需要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长期来看,疫情过后国家将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而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其中的重要抓手,势必将保持推进态势。
即使不考虑疫情因素,我们也始终认为精细化处置是未来固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社会生产、生活规范水平提升也是大势所趋,同时亦涉及社会治理范畴,而前端的重要抓手便是垃圾分类制度。虽然国家在《“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中规定了2020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的指标要求,且我国已基本实现,但在行业处置精细化程度方面,中国距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将对固废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和体系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发展初期监管是关键,既需要发改、住建、市容、公安、商务及环保等多个部门统筹配合,也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主观能动性。当前,中国面临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认为,推动垃圾分类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住建部于2019年4月印发的《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垃圾分类的推进目标,即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直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0年,垃圾分类“中考年”来临,46个重点城市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及立法的建立,以及前端收运和末端处置产能的落实。
在2019年6月3日习近平主席对垃圾分类做出重要指示后,垃圾分类作为一个全民关注的、且会持续发酵的新主题,各地正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政策的制定:截至2020年2月19日,已有银川、广州、宜春、太原、长春、上海、宁波等7个城市正式施行了各自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还有深圳、北京等13个城市的相关垃圾分类条例正公开征求意见或已提请人大审议;国家层面亦保持着对垃圾分类的高度重视:2019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提出要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再次将垃圾分类制度全面推行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
此外,垃圾分类和垃圾计量收费改革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环卫行业目前存在财权的不协调问题:一方面,我国当前“居民产废,政府付费”的付费机制并不利于环卫市场化的推行,未来排污成本内部化将是大趋势;另一方面,在当前推行环卫一体化过程中,下游垃圾处置与中游环卫存在发展的时间差,从规划到合同签订并未从一开始就统一协调,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可能存在权力和利益的纠纷。而垃圾分类和垃圾计量收费制度等财权方面的改革则是推进环卫甚至固废领域市场化进程的根本手段。一方面,环卫行业发展有望从原来的政策驱动转变为真正的市场驱动;另一方面,“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垃圾处理原则有望真正实现。
2.4趋势四:环卫与物业融合逐步加速
疫情后,部分地区将加速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本次疫情发生后,大部分地方政府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较好地实现了疫情的控制,也得到了世卫组织的称赞(世卫组织总干事表示,中国在疫情防治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值得我们的感谢和尊重),但是这过程也暴露出了城市管理的一些问题。疫情过后,国家将更加重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而在环卫一体化(服务范围融合)和垃圾分类(事权界定清晰)的趋势下,环卫和物业的融合在特定范围也是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的重要抓手。
在疫情发生前,物业和环卫融合的趋势已在逐步增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提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以来,国内部分大中型城市(北京、上海、福州、郑州等)均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内物业龙头先后提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概念和措施,从万科物业的“物业城市”、到龙湖物业的“城市管家”、再到碧桂园服务的“城市共生计划”,均意在将其精细完善的物业管理手段运用到城市管理中,而环卫则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业公司正利用其精细化管理的优势扩张至城市管理领域,而环卫公司亦在通过持续扩大其服务范围的方式(从传统的路面清扫、垃圾转运逐步扩展至绿化、市容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覆盖城市管理,两者之间既有竞争,也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
物业和环卫业务的商业模式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人工成本占比高、经营活动现金流优异。同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物业和环卫均需要大量的人员劳动力完成工作目标,其人工成本在营业成本中占比较高(一般超60%);而物业和环卫亦同样具备单一项目运营期内收入稳定、回款周期较短(1~3个月)的特点,这也使得两个业务均有着较为优异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收现比维持在100%左右)。
而对于物业和环卫行业的未来发展,从空间、格局、增速等三方面来看,两者同样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空间方面:环卫市场目前的市场化率仍处于相对低位(40%),2020年行业空间有望达到3700亿元;而物业市场空间根据中指院的预测,2020年物业服务行业在管面积将达到235亿方米,如保守按照百强企业2018年平均物业费4.22元/平方米/月来计算,则市场容量近1.2万亿。环卫和物业行业均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如果考虑到各自行业的增值服务(环卫的城市综合服务、景观亮化等,物业的家居服务、房屋经纪等),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格局方面:环卫行业的市场格局仍较为分散,根据E20数据,2018年环卫行业的CR10仅为20%,和其他环保运营类资产比有一定差距(垃圾焚烧58.4%、污水处理38%);而物业行业的行业集中度亦处于低位,根据中指院数据,2018年CR10市占率仅为11.4%。环卫和物业的行业格局均处于高度分散阶段,而其中的头部企业优势均相对明显,成长天花板较为遥远。
增速方面:2015-2018年,环卫运营龙头和物业管理龙头公司2015~2018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速均维持在较高水平(30%以上,物业公司增速更甚)。
在环卫和物业行业发展有诸多相似之处的背景下,目前环卫行业的估值普遍低于物业行业,核心在于市场对于环卫和物业行业未来发展的增速预期不同:物业龙头的高估值有着高增速支撑,物业龙头公司的2020-2022年业绩增速有着规模(高合约面积覆盖度确保2020-2022年的规模增长)和利润率(成本压力缓解,物业收费标准上调趋势)的双重保障;而环卫公司的业绩增速有着较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环卫运营项目招标情况在2019年有所放缓,市场对环卫市场化推进的速度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带来运营成本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环卫公司的估值空间。但是我们认为,未来随着环卫与物业行业的融合趋势进一步加速,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释放的新增项目给予环卫龙头的市场空间,叠加机械化智慧化趋势给环卫公司带来的运营成本控制,环卫龙头有望维持2015-2018年的业绩高速增长态势,其估值水平也有望提升至物业龙头的估值水平。
3如何看待环卫市场空间及行业格局
3.1市场空间:三项为基础,未来将延伸
三项基础,内容无限延伸。根据各项目招标公告,目前环卫市场化项目的核心内容包括道路清洁、垃圾清理和公厕运维。在此基础上,附带垃圾分类、绿化养护、河道水面维护、景观亮化及地铁保洁等项目。“大环卫”趋势下,几乎包括所有城市公共设施,未来内容无限延伸。
根据测算,2020年,传统三大核心业务(道路清洁+垃圾清理+公厕运维)的环卫服务市场空间有望达1730.8亿元;若叠加三大非核心业务(绿化养护+垃圾分类+地铁保洁),市场空间有望突破3700亿元。
根据原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环卫行业所涵盖的内容包括:1.道路清扫保洁;2.生活垃圾和粪便收集运输处理;3.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这里选取的环卫市场内容为“3+3”,包括道路清洁、公厕运维、垃圾清理三项核心内容以及绿化养护、垃圾分类、地铁保洁三项非核心内容。
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只考虑传统的道路清洁、垃圾清理、公厕运维等三项核心业务,2020年城市和县城环卫服务市场空间预计可达1730.8亿元/年,19-20年的增速维持在9%左右。
而绿化养护、垃圾分类等业务有望成为环卫市场未来增量。如果在未来的环卫市场空间中考虑绿化养护、垃圾分类、以及地铁保洁等三项非核心业务,2020年城市和县城环卫服务市场空间预计可达3753.2亿元/年,19-20年增速维持在9%左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未来传统环卫业务的市场空间增速将放缓,而做好环卫渠道下沉、新兴业务开拓(绿化、垃圾分类、综合物业管理等)的环卫公司有望维持较高的订单获取金额和收入提升速度,进一步提升其市占率水平。
3.2行业格局:地域分化,群雄割据
经济、基建等差异带来地域分布差异,随项目下沉趋势已有所缓解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试点,我国环卫服务格局呈现出地域上的相对不均衡。通过对比2019年环卫市场开标项目情况分布,可以看出全国环卫市场的总体不均衡。根据环境司南招标数据统计,2019年全年,全国环卫运营服务中标项目主要集中在华东(38.61%)、华南(17.12%)和华北(13.51%)地区,但是这种不均衡和2018年相比已经有所缓解。
总体来说,我国环卫服务格局分布主要呈现南方高于北方、沿海高于内地、发达城市高于不发达城市、城市高于县城的特点。
根据E20平台的统计,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环卫市场仍呈现群雄逐鹿的局面,市场化集中度(CR10)相较其他运营类项目(市政污水、垃圾焚烧)仍处于低位(20%左右);从具体公司情况来看,各方势力均有年服务总金额位于前列的公司,北京环卫集团/北控城市服务(地方国资)、侨银环保(专业环卫)、启迪环境(下游公司)、龙马环卫(环卫设备)位列前五。
放眼未来,什么是环卫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1)成本控制能力。运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上升是环卫企业遇到的核心问题,而机械化和智慧化是控制运营成本的最有效手段,加速推进上述两方面工作落地、并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的公司在未来项目竞标和利润获取方面将更具有竞争力。(2)一体化布局进度。一体化的推进不仅是环卫行业,也是固废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横向的服务范围拓展,还是纵向的产业链拓展,率先实现业务范围和产业链扩张的公司不仅可以在多领域融合的背景下获得先发优势,也将实现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3)政府关系。与地方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不仅有利于项目的获取,也在费用支付和调价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未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使用者付费(即居民支付环卫和垃圾处理等费用)的落地,政府关系的重要性恐将逐渐降低。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来与政府关系良好带来的优势恐将受到遏制,加速推进机械化和智慧化落地(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成功实现一体化布局(扩展业务范围、最大化利润获取)的环卫企业(乃至固废企业)将在环卫行业市场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